[武穴人物] 武穴籍中国著名文字声韵学家刘博平

[复制链接]
查看9312 | 回复0 | 2023-5-13 16:27:3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武穴籍中国著名文字声韵学家刘博平

武穴市档案馆(史志研究中心)  蒋干城

刘赜字博平,湖北广济(武穴)梅川张詹保垸人,1891年6月诞生于湖南牛鼻滩舟中,故号“牛鼻滩生”。其祖父刘燡,字悔复,清咸同年间翰林。相传刘博平祖父去世的那一年他出生,刘博平是祖父文曲星的转世。可见刘一家当时可谓书香门第。


逆境求学成才

刘博平父亲早逝,家境清贫,依靠亲友接济,才读完乡塾至武昌西路小学和武昌理化专科学校。1913年入京,先欲考高等师范理科,因考前一日突发疾病,病愈后再改考北京大学文科,191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。当时国学大师黄季刚先生在该校任教,刘博平每次听黄季刚先生讲课时,就提前准备坐在前排。有一天,黄先生讲课偶见刘博平在课仪中用彩铅作画,画旁附作小诗一首。课后,黄取其笔记本看了一会儿,随即叮嘱他到自己住所来一下,刘很害怕在笔记本上作画题诗遭到黄的批评。拜见后,黄询问刘姓名和籍贯后,又特意问了一句:“你既是湖北广济人,也姓刘,那你知道刘悔复先生吗?”刘回答道:“噢,那就是我祖父啊。”黄高兴得大拍一下桌子说:“你祖父与我祖父交情甚好,我家还悬挂着你祖父的墨宝嘞,刚才我看到你作的小诗很有意思,是个可塑之才,所以叫来见一面,不想果然是名儒之后,如果你肯从我为弟子,我将是非常高兴和愿意的。”刘回答说:“现在我就在你所教的学校读书,不就已经是你弟子了吗?”黄说:“如今课堂上听课的学生不一定都是可称得上弟子的。”刘立即领悟,高兴地行了拜师之礼。 image.png

1917年,刘博平北大毕业后,历任武昌第一师范、武昌高师附中、天津南开中学、厦门集美中学、浙江绍兴四中、四川万县第四师范学校老师。这十余年间,刘博平妻子带着年幼儿女在广济老家侍侯婆婆。妻子邹乔也是广济人,慈祥贤淑、善于理家、待人真诚,深得晚辈们的敬爱。1927年夏天,刘博平受聘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,于是妻子邹乔带家眷到上海与刘团聚,结束了多年为谋生而奔波的生活。1929年,经黄季刚先生推荐,转到武汉大学中文系任教,于是又举家转至武昌。此后的50余年间,刘基本上一直在武汉大学讲授文字、声韵、训诂、《周易》等课程,并兼任中文系主任达18年之久。上世纪60年代开始指导研究生。1978年10月在武昌逝世,享年87岁。

著书立说成事

刘博平先生用毕生精力研究许慎《说文解字》,真可谓学于此、老于此、成于此。1932年将讲仪稿编成《声韵学表解》付印,由商务印书馆出版。经黄季刚先生专请,国学泰斗章太炎先生为此书作序。当时季刚先生来信说:“大著已代呈大师,承允题辞,昨始领得,今为付邮。”太炎先生序中云:“生颇好学,言古今韵能得大体,是书则以教授学子者,曲有条理,最便初学。他日教学相长,所得必又有过于此者,余虽老愿观其成也。”该书立图表,结合说解,由浅入深,并重理论方法,以讲明语言之构成及声韵之流变。书付梓后,为当时学界所瞩目。约1935年前后,杨树达先生曾印发清华大学中文系学生参考。1978年10月,刘博平先生去世后,留下两篇遗著:《初文述谊》与《小学札记》。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其合为《刘赜小学著作二种》,依手写稿影印出版。《初文述谊》一书,分类辑录初文、准初文,阐述文字形声本源,探索文字音、形、义发生演变的过程。该书全力探求文字根底之来龙去脉,有时为推敲一两个文字之用意日夜思索,孜孜以求。《小学札记》三卷是刘博平先生将多年积累编撰数百条《小学札记》结集而成,内容来源都是从论述著作与许(慎)书条例及合体的音与义撷取的。

严谨治学成性

刘博平先生研究声韵文字十分专一,对《说文解字》这部经典性著作研阅不下数十遍。凡见到他亲笔批阅《说文解字》一书的人,无不惊叹赞服,每页书的开头字隙之间批阅的细楷,密如蝇头,始终如一,一丝不苟。就连黄季刚先生叹服道:“修轨不暇,如欲成书,当俟五十年后。”大学者成就不易,一旦水到渠成,那也是实至名归。做学问的切忌浮躁求快而懒践实学。他的主要著述多半写成于晚年。1962年前仅在武汉大学学报发表十多篇文章。 image.png

刘博平先生谨严治学,且立意高远,对于撰写中的学术著作,坚持持续修正充实。《小学札记》一书论述缜密,且十分精彩。然而即使是这样,他还要反复删补,并无数次撰写手稿。直到临去世的前一年,已经86岁高龄了,年迈体衰,但还坚持修改,其求索精神实在难能可贵。《初文述谊》凡例中,刘博平先生自述道:“研治之术,颇欲一反旧贯。”又在书房里挂一横幅,上书“无神来教我,有弊辄思之。”可见他虽然以师说为宗,而又不断自创新见。他曾自豪说道:“所通解处皆自得于胸怀,斯则余所愿也。”刘先生既谨守绳墨而又自坚其说,自尊自贵之品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循序育人成名

刘博平先生善于用鼓励方法来教授学生。对学生诚挚亲切,循循善诱。讲课有时长达三四个小时仍精神矍铄,不知疲倦。讲课前必静坐思考,考虑怎样讲透易懂。讲课时口齿清晰,脉络有序,从不故弄玄殊,使学生迷惘。对疑问题分析透彻,深入浅出。凡提出问题务求彻底解决。文字声韵之学术,初学时枯燥无味,然而刘博平先生却将枯燥学术问题讲得趣味横生,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学得了知识。 image.png

刘博平先生讲学注重根基,循序渐进。据有的学生回忆:第一学年讲授“文字学”,以《说文解字》为主要教材,讲明文字形体变迁及六书要旨、文字条例及治《说文》方法,使学生明白造字及用字之系统。第二学年讲授“音韵学”,以《广韵》一书为主体,先讲“反切”、次讲古音,使学生由审正音读以求意义。第三学年讲授“训诂学”,依《尔雅》一书讲析,述训诂原理、条例、方式,使学生知音形义三者之通转及相关之理。到了晚年犹壮心不已,珞珈山文学院坡高且陡,不能登上去,就在家里授课。85岁之时,仍一再要求继续指导研究生,且重新草拟讲课提纲。刘博平先生勤于钻研,孜孜不息。书桌旁亲笔篆写“分秒必争”四个字以自勉。即便年事已高,每天早晨三点钟起床,撰写至七点半,早餐后才稍稍休息一下,闭目静躺一、二个小时后又持续伏案书写,下午则临摹练字。家里人劝他多休息一下,他却笑着说:“我是夕阳远行之人,须奋力抓紧才是!”曾自述:“老学愈困,愈无以自惬于怀,而不能自舍。”由此宽广的胸怀可见一斑。

尊师重礼成德

刘博平先生非常珍惜师生情谊。为纪念章太炎、黄季刚两位大师,把自己两个女儿分别取名为“学章”、“敬黄”。1930年秋,黄季刚先生来武昌,住宿在刘博平先生鼓架坡家里一个多月,师生长时间研讨切磋,往往一切磋就是连续好几天。刘博平先生也抓住这个好机会,把心中疑难问题一一向黄大师请教,黄无不细心解惑。所住期间,刘对黄的生活照顾无微不至,季刚先生每餐没有好菜就下不了饭,而且还烟酒不绝,喜欢寻访名胜,刘如觉得做得不够,必吩咐夫人亲自下厨做菜,用餐期间如时间过长,饭菜反复热几遍也无一点怨言。1934年2月,黄季刚先生50大寿,刘亲自前往南京祝寿,并对家人说:“没有黄大师之指教,我们何来今天!”敬师感师之情真是令人赞叹。后来偶知那年重阳节黄大师去世,伤感了好长一段时间。抗战初期,刘率全家随武汉大学到四川乐山避难,行装十分简便,所有衣物、书籍都留在武昌故居,后丢失尽了。惟有章、黄两位大师为刘书写的条幅、信笺随身珍藏,或裱装成册,或悬挂书室,爱护备至。平素每每谈到章太炎大师临终前胃出血不已,但仍吃力书面点评《唐文粹续编》最后一卷,力竭完成而逝,并以这个故事来教育两个女儿进德修业对人生的重要性。 image.png

国立武汉大学牌楼后面的"文法理工农医"六字就是由中文系教授刘博平书写

刘博平先生为人正直厚道,生活质朴,淡泊名利,乐于助人。亲友学生中因家中困难如有所求,无不应答。即使偶遇不相识者,诉说困窘,也愿慷慨解囊。往往月工资一发,立即前往邮局寄钱接济求助者。刘博平先生生活俭约,不置田买地,不过锦衣玉食生活,也不喜欢烟酒,偶然兴趣来了,啜饮小半杯山西“竹叶青”而已,且常常告诫两个女儿:“我这样也过分了!(言下之意即便喝一滴酒也是浪费)”。用工资节省下来的钱在武昌鼓架坡建一平房住宅,题名曰“简园”。刘从不愿给人添麻烦,即便是女儿外孙也不让劳神。直至晚年,仍争做力所能及的小事。

勤练书法成家

刘博平先生生前酷爱书艺,数十年练字不辍。名家碑帖视若珍宝。偶得一圆砚放在桌头上,每天必磨墨一池,因名书斋:“独砚山房。”得到四川精良楠木书桌一张,较宽大,很适合书写大幅卷轴,与之朝夕相依,于是爱称其为“阿楠。”闲暇之时,往往一边磨墨,一边琢磨各流派之书法结构笔法,经常说:“写字必眼心手肘并用,双脚平置着地,运全身力量于笔端。”练字时多用粗草纸,认为粗草纸练笔力最好。刘练字为每天必修课,把写字看做是一场运动,看做是一种锻炼身体方法。刘博平先生书法涉猎很广,尤其擅长写篆草,兼以行楷。篆书主要师承章太炎,行楷颇得羲、献笔法。书法遒美端庄,清高拔俗,气韵雅畅。刘博平先生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多体书法家。晚年所书写,被行家评为:雄健秀润,高古纯朴,骨力内蕴,书卷气足。先后所刊重要著作,全部手写影印或石印。字体工整匀称,用笔含蓄。以《说文古音谱》中之小篆最为精美。常有亲友学生求字,也多爽快答应。可惜现已丢失难聚。另外留有篆文《千字文》、对联、横幅、扇面等等,也不能再刊印成册,实在太可惜啦。
按:英雄、名人辈出是一个地方人杰地灵的突出表现,也是一个让人不易忘怀的靓丽名片。一个地方敬重爱惜英雄、名人,也是这个地方英雄、名人辈出的优良环境所在。愿我们武穴(广济)人都能做到敬重爱惜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重大贡献武穴(广济)英雄和历史名人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

本版积分规则